缑氏镇位于偃师市南部,总面积80.4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其中回民5108人,党员数量2155人,辖缑氏、化寨、盆窑、程子沟、崔河等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5个村民组。名胜古迹遍布,有唐恭陵、玄奘故里、玄奘寺、刘国故城遗址、灰嘴遗址等。全镇耕地面积6.5万余亩,粮食产量多年位居洛阳市乡镇之首。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形成以唐僧寺为中心的沿207国道的袋装鲜食葡萄种植基地,是河南省著名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荣获“中国葡萄之乡”称号。缑氏镇以机车配件、耐火材料、粮食加工、制鼓四大产业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及电子商务产业,倒逼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为建设新型工业化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2018年,马屯村荣获“中国淘宝村”荣誉称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部署,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缑氏镇美丽乡村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严格总体要求,理清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缑氏战略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
(二)基本原则
——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偃师市总体规划,编制缑氏镇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规划保留的村庄及村庄建设规划条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不同村庄特点功能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保留的村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非规划保留的村原则上以实施环境整治为主。
——注重长效,建管并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补齐短板,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日常检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三)工作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绿色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标准,在前期做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上,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提升建设水平。2019年底前,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唐玄路、207国道及龙少线、玄奘故里、马蹄泉、邱氏祠堂、太子冢、唐僧寺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完成24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崔河村美丽乡村建设任务;2020年底前,要在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带动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严明工作任务,把握节点推进
(一)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建设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健全乡村规划编制体系,完善规划审批流程。村庄规划编制要全面落实一村一策,注重农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师要驻村并深入实地调查,充分征求镇村及农民意见。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具体任务。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及具体任务在依法依规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组织实施,确保该项工作2019年11月底完成。
(二)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消除村域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依法拆除侵街占道、私搭乱建的违法建设,同步整治农村违法用地、违法经营等行为。全面清理积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秸秆、白色污染和枯枝杂草等,完成村内废旧设施和老旧广告牌等设施的拆除清理工作。
(三)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坚持绿化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设计,统筹施工建设。在村庄房前屋后、渠边路边、零星闲置地等边角空地,拆违还绿、留白建绿、见空插绿,努力实现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
(四)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提升和污水治理工作。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或改扩建集中供水厂、改造村级供水站、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等措施,更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落实河长制,解决农村水环境突出问题。在抓好已建污水处理设施修复改造的基础上,建立镇静脉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集中或分散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要因地制宜,通过湿地等多种方式进行污水处理。2020年底前,全镇24个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五)实施农村厕所改造,推进垃圾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加大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鼓励农户新建、改建水冲式厕所,力争2020年底前,全市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基本达到等级标准,户厕基本达到无害化要求。2019年重点做好崔河、盆窑、柏谷坞、李庄、唐僧寺五个村的农村改厕整村推进工作,确保完成4090座改厕任务。全力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工作,确保2020年底前顺利投入使用,力争全镇垃圾无害化处理。2020年底前,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农业秸秆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住宅、农村公共建筑安全和抗震节能水平。进一步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路灯、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鼓励建设3所养老机构、老人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提升农村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快递便民服务网点、连锁便民店等设施。
(七)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利用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和农业传统体验游,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打造美丽乡村最亮处、群众休闲好去处。推进绿色农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缑氏葡萄、粮食、蔬菜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带动农村持续增收,发展地域保护商标。
(八)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建设乡村文明。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作用,引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强化村民自治功能。建立健全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并有效发挥作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 “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户”“家风馆”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九)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建立稳定的管护队伍,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加强管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督促管护人员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内容和流程,督促各村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
三、严肃组织实施,落实各级责任
(一)加强镇级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由镇党委、政府牵头,镇农业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镇直主要责任单位要加大组织协调、建章立制、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形成上下衔接、整体联动的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实事求是、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厉行节约的原则,在保障现有各项投入连续性的基础上,镇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资金,支持相关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争取引导市级资金根据示范村、引领村的创建情况给予补助,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在缑氏尽早落实,尽快生效。
(三)加强督查考核。将乡村振兴建设专项行动纳入镇年度考核范围,加强专项督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党委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自查,验收合格后统一授牌;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奖励;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村庄进行通报和处罚,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偃师的乡村振兴做出缑氏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