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医疗卫生


秋季养生之道

来源 : 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4-08-28     点击次数:1014

 秋三月,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为肃杀之始,万物盛极而敛,收敛成实。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天气凉爽,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肺属金,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肺主肃杀、收敛,喜润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注意滋阴润燥,以免燥邪侵袭;同时,遵从肃杀的趋势,使阳气收敛,养护阴气,为冬季做好准备。 

起居调养

秋季属少阴肃杀之气,人们应收敛阳气、养护阴气,调整起居作息。在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但起床时间应比春季稍迟一些,使阳气收敛、阴气渐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使人体与自然界保持一致,以调养神气,减缓肃杀之气。

在秋季,阳气收敛,天气渐凉,此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物,宜适当秋冻。白露节气之前,人体阳气仍充斥于外。因此,人们应随着气温渐低,逐渐增加衣物,使阳气慢慢收敛于内,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若过多、过快地增添衣物,容易使身体出汗、津液受损、阳气外张,不仅不利于阳气收藏,还会降低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长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每当天气转凉,就马上给孩子增添衣物,唯恐孩子受凉。这样做反而使孩子腠理开泄,增加了孩子患感冒的风险。《育婴家秘·十三科》记载: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需要注意的是,凉风来袭时,体弱多病的儿童应及早添加衣物,避免受寒。

白露节气之后,草木凋谢,早晚皆凉,此时人们需要添衣加被,以防受寒,不必继续秋冻。秋季腹泻、感冒等疾病高发,大多是天气转凉后,未及时添加衣物所致。如今,年轻人穿衣打扮喜欢露肩、露膝盖,甚则露肚脐,极易受寒邪侵袭。年轻时,因阳气充足,可能没有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衰减,寒邪侵袭关节,引起关节疼痛;入于脏腑,导致腹痛、腹泻。

在秋季,老年人应防寒保暖,以免受凉。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是说处暑时节天气还很热,每天需要洗澡降温,但是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以免着凉。

秋季来临,天气渐凉,燥气当令,不可不防。五脏之中,肺应于秋,且为娇脏,易受燥邪侵袭。在秋季,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多因燥邪侵犯。因此,人们出门时要戴口罩,防灰防尘,避免燥邪伤肺。此外,秋季天气干燥,易伤津液,导致皮肤皲裂等。因此,早晚洗漱之后,人们应抹润肤霜,使皮肤保持滋润。
    饮食调养

秋季,燥气当令,雨水减少。如果燥气太过,则导致人体津液亏损。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干咳无痰、大便干结等问题,都是燥邪所致。因此,秋季饮食调养的重点,一为润燥,二为养肺。

人们应根据食物的温凉之分,选择润燥之品,以缓解秋燥,比如龙眼肉性温,可以补中益气、润燥生津;银耳性平,可以润肺滋阴;梨性凉,可以清肺化痰;甘蔗性凉,可以滋养胃阴、生津止渴;香蕉性温,可以润肠通便;蜂蜜性平,可以润燥补中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选择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黄精、生地、玉竹、沙参、石斛等,配合大米煮粥,秋日食之甚佳。相反,一些辛燥食物、香料,比如花椒、辣椒、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都应少食少用。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是许多瓜果上市的季节,虽然大多数瓜果汁水较多,可润燥生津,但是不宜食之过多、食之以冷。因为瓜果易酿湿,多食、冷食容易伤脾胃,化生痰湿,所以人们应适量食用瓜果。

秋季也有贴秋膘之说,一是为了补充夏天的消耗,二是为了御寒。但是,贴秋膘也要适当进补,特别是老年人,过于进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会造成胃肠道消化不良。
    运动调养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逐渐凉爽。因此,人们应逐渐收藏阳气,锻炼时减缓幅度,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和。秋季运动,应表现出内敛之势,如动作平和、内收,幅度减少、减缓。人们应选择动作缓和的运动方式,比如打太极拳、散步、练八段锦等,不必追求出汗,只要使气血流通、精神清爽即可。

除了日常锻炼外,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地区,秋季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因此,人们在秋季徒步缓行、登高远眺,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陶冶情操,一举两得。

运动调养之余,亦可以静养生。秋季容平,万物趋静,此时人们应顺应天地之气,以静养阴、以静宁神,比如河边垂钓等,可以使人怡然自得、身心放松。同时,在秋季,切勿盲目运动、长途跋涉,使人大汗淋漓伤及阳气、损耗肺气,阻碍阳气的收敛。
    情志调养

秋季养神的关键,是情志要保持安定平静。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经过夏季的生长开始收获,为冬季的闭藏做准备。因此,秋季养神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即人们要收敛神气,由振奋转为宁静,由活跃变为平和,以适应秋季的特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

精神安宁,则气血流动减缓,阳气因而渐收,阴气由此渐长。

此外,秋季花残木朽,草枯叶落,万物萧条,使人不禁惆怅。因此,秋季往往是心理疾病高发的季节。若生活失意,路途不顺,则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轻则淡漠少言、郁郁寡欢,重则妄想轻生。为此,人们需要发泄不良情绪,可以选择与人畅谈,抒发心中郁闷;或放声痛哭,令悲伤宣泄、气机宣畅,使神志安宁。秋季,登高望远观秋景,可以令人精神安宁。

对于老年人,秋季肃杀之气容易在其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因此,老年人应调节心境,多参加体育活动或登高望远等活动,到大自然中领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美景,以缓解萧瑟对心情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