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记者从河南省民政厅获悉,省民政厅近日印发通知,将已公布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的124个地名,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缑氏村位列其中。
此次入选的124个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千年古镇缑氏镇,1994年撤乡建镇。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载:黄帝臣仓颉的分支侯冈氏之一支,自今陕西洋县北华阳东迁中原,居于今府店镇滑城河一带。至夏,被封于侯,建侯国。古代“侯”、“缑”二字通假,“侯”即“缑”,缑氏族是夏商时期活动在嵩岳之阴的一个小国。至春秋,《左传》对侯(缑)氏族活动在偃师南部一带仍有记载。缑氏作为城邑(亦称县)单独存在,始于战国初期。至秦,缑氏邑作为一个法定的建制县,历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五百多年间,一直以故滑城为缑氏县治所。自晋以后,缑氏县治便离开了故滑城,搬迁不少地方。唐上元二年(675年),高宗李治的太子李弘(武则天长子)“崩于合璧宫”,葬于景山孝敬陵,唐皇室为了守护“孝敬皇帝”陵寝的需要,才“复置”缑氏县,治所就在今缑氏村一带,此即今日缑氏镇建县之始。北宋时,其治所在今缑氏镇。金、元、明、清四朝,近800年间,一直作为镇,座落在今缑氏镇地方。缑氏,初为封国,后为县邑、镇,其称谓除西汉末新莽时期称“中亭”外,历史上一直以缑氏称。2023年末,缑氏镇下辖1个社区,24个行政村。
为什么保护这些地名?
因为地名绝非简单的地理标识,它们是历史的鲜活见证,是文化的生动载体,更是连接家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它们承载着河南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人民的记忆与情感,是中原文化的根脉所在。保护这些地名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护河南的历史文脉。
通知指出,地名文化遗产鉴定工作是地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开展,分批次公布。对列入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名,原则上不得更名。
根据省民政厅要求,各地要创新宣传推广模式,推动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有效发挥地名文化遗产在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形象、寄托乡愁记忆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河南地名文化的影响力。
豫公网安备 410381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