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少识礼
村人说起谁家的孩子懂礼貌,识事体,便是“有礼识”。陈河村的老年人每说起小孩子有礼识的事,便说起小时候玄奘懂礼识的故事。
玄奘四岁时和一群小伙伴在路上玩一种叫“踢方”的游戏,这游戏有规则,一是要找平整的地方画上十个空格的大方框;其二,玩的孩子或四个五个须按次等候,往往是一人踢,周围的孩子都要围上来看,那时的孩子最爱玩的地方,便是大路上了。
一次,玄奘正和孩子们在玩踢方,一村人的牛车拉着柴草由远而近走来,当时正轮到玄奘踢方,他赶忙规矩地站到路旁,让牛车过去。孩子们见牛车过来,就要压住了地上画的方框便嚷:“绕!绕!”牛车的主人咋会在乎这些孩子们的喊叫呢,还是径直走过来。
说来也巧,当老牛踏在格子上时,竟停下拉了一大堆牛粪,几个孩子好不生气,拽着牛车的车杆,让牛车的主人清理。牛车主人开玩笑地说:“你要能管得住牛拉屎,我就给你清理牛粪。”
孩子们与牛车主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嚷着,互不退让,还惹来了许多人的围观,有人指责牛车主人和孩子一般见识,也有人怪孩子不识事的,本来一件不大的事,吵得热闹哄哄。
此时,小玄奘一声不吭地跑回家,他先是拿一把笤帚,后又拿来一把木锨,他拨开人群,将牛粪扫上些土,然后又将牛粪向锨上扫,牛车的主人见玄奘这般识事,便将锨拿过来,将牛粪铲起,倒在了庄稼地里,围观的人都夸玄奘,说是:“识事不在年老少,知礼何须分长幼”。
后来玄奘的母亲听别人说起些事,便对玄奘说:“我儿识事让人,做得无有差尺。”
玄奘则说:“玩耍大路,有碍旁人,本就不对,儿只是纠其行为。”
由此可见,小玄奘过人的涵量。
后来,村人在教育自已的孩子时,将其故事归纳为:若遇纠纷常自责,有理还想无理处。
小玄奘是个天性聪慧,而不过多言词的人,他在行为处事上也非常严谨。
村里有家人门前有棵大皂角树,浓荫很大,孩子们常爱在此玩耍。一次,这家有丧事,当孩子们又像往常一样集聚在大皂角树下时,玄奘便对同伴们说:“人家死了人很伤心,我们也应该伤心才是。”因此,大多伙伴都在他的劝说下,离开了这个地方,少数不愿离开的孩子,见玄奘离开,也相继离去。村人以后将这事说与了玄奘的父亲,父亲谦和地说:“以人之心,想己之心,是做人的道理,他只是做到些而已。”
后来,村人在教育孩子时,都仿效玄奘父子,一称玄奘父亲教子有方,二赞玄奘识事通理。
当年邻村有个疯妇,犯病时常跑到村头喜怒无常,不知避人遮羞,或唱或跳,常惹人围观。孩子们尾随其后,有的孩子拿起树枝拍打她,有的孩子向她吐口水,有孩子邀玄奘一起去观看,玄奘看到孩子们对病妇人的举动,便制止说:“人有病当可怜之,欺侮人,遭自身。”
从此,孩子们在玄奘的劝说下,都不再对这位病妇人无理,而且有的给她拿馍吃,有的给她送水喝。
后来病妇的家人寻到了病妇,听说了该村孩子的美好举动后,赞扬说:
人良村风正,风正童心洁。
村人说起此事则是说:“跟着好孩学好孩,好孩好心好成色。”
再后来,村里人说起玄奘终成正果时人还会说:
从小看大,三岁至老。
小时正心,大了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