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简体 丨 繁体丨
登录 丨 注册
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网站首页
夏都商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首页
>
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一)
来源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1-07-08 点击次数:808
银条的种植栽培和烹饪技艺于2009年录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条的种植栽培可谓久远,据传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
据说宰相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东寺庄一带发现了一种“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作为“庖厨”出身的他,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因百姓能以此换回银子,又称其为“银条”。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其美味赞赏有加,因而银条也就成了贡品。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视察偃师时,品尝之后,都对银条给予很高评价。
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所限,适宜种植银条的地方极少,长期以来,农民刨银条一般都在寒冬腊月,以供人们购买少许,在过年时全家吃上几顿,再备以招待客人。
偃师银条是一种根茎蔬菜,为唇形科水苏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茎细长,丛生或半直立,株高40-60cm.。三月下种,5月始花,10月终花,后地下茎大根壮呈匍匐茎,形成长约30-50cm的根节状白色茎状。此茎质地细密,脆嫩多汁,洁白,味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及丰富的水苏糖,具有清肠洁胃、疏通经络、清心健脾、祛风解郁等功效。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有识之士看准了银条的广阔前景,聘请技术人员在银条的加工上大做文章,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生产出了银条的罐头制品,不仅保留了它的色、香、味,而且能长期保存,使银条这一极富特色的食品,走出偃师,远销国内外。
由于加工商贸的变化,促使银条的种植面积,在近年来也迅速扩大,由此引起消费习俗也发生着变化。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消费的人群也扩大了很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