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夏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坐落的甄庄村,村口有一个用仿古汉砖镶嵌的《甄庄赋》,《甄庄赋》中记载“甄庄之甄,乃甄管陶艺,甄井異光。筑汉家官阙,成甄姓图腾……”甄庄紧邻夏都古城,继承和发扬了二里头陶艺。甄庄村 ,村名是古代皇家制陶管理机构“甄宫署”的遗留。据《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孙坚北伐董卓,屯军于洛阳城南,曾在甄宫署的井里得到传国玉玺。1988年冬—1989年考古单位在偃师市翟镇乡西罗注村西北部发现一处汉魏时期的烧窑遗址,在这一带曾发现带有“南甄宫瓦”戳印的板瓦残片,显然是东汉烧制陶瓦作坊的遗物。今翟镇镇甄庄村在汉魏故城东南,近西罗洼村,或为南甄宫管辖下的作坊。其署衙至北魏仍然沿用。1931年在汉魏故城北出土的《魏故横野将军甄宫主薄宁(懋)君墓志》,从管理官员上证明了甄宫署的存在。
因此,甄庄村之甄,是制陶管理衙署甄宫设置于此的地名遗留。并无甄姓,主要以刘氏为多,世代制陶。东汉时期,甄庄的刘氏陶艺开始有图腾、吉祥兽以及大量的画像砖,并从中原地区扩展全国。这些砖纹内容丰富,有反映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各种生产活动;有描写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居家生活等社会风俗;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等,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刘氏陶艺就这样世世代代传至民国,就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未曾中断。后来,刘书贞的父亲刘铁同在临终之前,凭着记忆,把刘氏陶砖工艺传给刘书贞,并留下“甄庄刘氏陶艺从夏至今未断,不能从吾辈绝迹”的遗言,刘书贞为了祖训,即使再忙,刘氏陶砖工艺也要亲临亲为。
为了刘氏陶砖工艺的传承,于2016年正式注册了“洛阳夏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为了记住祖训,于2018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夏迹”商标。自此,刘氏陶砖工艺正式更名为“夏迹仿古砖制作工艺”,受到国家商标局的保护。2019年春,刘书贞又手把手的把“夏迹仿古砖制作工艺”传给刘建民。夏迹仿古砖制作工艺流程非常讲究,经坯料、釉料、高温烧制等几十道工序。夏迹仿古砖的坯料先配料、再球磨、过筛除铁、泥浆池陈腐、喷雾造粒、进仓陈腐备用;夏迹仿古砖的釉料:先配料、再球磨、过筛除铁、泥浆池陈腐备用;夏迹仿古砖的烧制工艺:粉料压制成型、烘干、施釉、多次印花、进窑烘干、烧成温度高于1200℃,产品吸水率在0.5%以下,再分选、包装入库。现在,夏迹仿古砖在销往全国各地的同时,在夏迹仿古砖的发祥地:甄庄村的街道旁也镶嵌着古砖古瓦,以及镶嵌在墙壁上的各种吉祥砖雕和绘画,为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乡村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