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邙岭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暗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方案

来源 : 邙岭镇     发布日期:2019-01-05     点击次数:169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推进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自 2019年 1月至 2019 年 6 月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暗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以下简称攻坚行动)。现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关于深入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集中力量对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所有危险场所、所有从业岗位开展全覆盖式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暗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对各类事故隐患“零容忍”,对存在事故隐患不整改的行为“大抄底”,对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执法”,有效预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二、组织领导

按照全市攻坚行动工作要求,镇政府成立由镇长高延峰同志任组长,副镇长杨晓锋同志任副组长,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攻坚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监办,牛毅超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三、重点任务

本次攻坚行动,重点在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领域、消防领域、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领域及冶金工贸等高风险行业领域开展排查整治和执法检查。攻坚行动期间,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要将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严格复工复产标准和工作流程,严格组织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复产。对采暖季实施错峰生产和停限产的危化企业,要严格规范操作,严防泄漏、爆燃等事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各行政村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动员部署,主动深入一线明察暗访,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每月至少召开 1 次调度会,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所有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七查七看”的要求,对包括生产作业环境、生产工艺、安全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所有岗位、所有风险管控措施等进行全面自查自纠。

(三)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各行政村要将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企业,列为执法检查的重点企业,增加检查频次。

(四)全面督促隐患整改。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要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对检查排查出的隐患制定整改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整改完成后及时上报,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五)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攻坚行动中发现的隐患按照严重程度、整改情况追究相关企业及责任人的责任。

(六)加强信息报送。建立攻坚行动信息报告制度,定期报送工作信息,及时反映主要做法、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攻坚行动相关资料信息统一报送镇安监办(邮箱:ysmlgb123@163.com,电话:67538009)。

五、阶段划分

攻坚行动按照排查、交办、督查、复查、执法、问责“六步工作法进行,始终抓好企业自查自改、部门监管执法、安全生产问责和长效机制建设等四项重点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9 年 1 月2日起至 2019 年 1 月 15日)。主要工作任务:按照镇攻坚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动员部署,制定本村、本单位行动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

(二)集中排查整治和监管执法阶段(2019 年 1 月 15日至2019 年 6 月 25日)。主要工作任务:组织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规范完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消除事故隐患。

(三)工作总结阶段(2019 年 6 月 26 日至 6 月 30 日)。主要工作任务:对排查有遗漏、整治不到位的问题隐患,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到位;对攻坚行动进行总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

六、其他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暗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是防范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大举措。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亲自组织,对非法违法行为采取强硬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各级责任落实。

(二)层层分包责任。攻坚行动期间,重点高危企业隐患排查整治由镇分管领导和包村领导共同分包联系,其他企业隐患排查整治由包村领导每月至少带队暗查暗访或督促检查 1 次,各行政村负责人不少于 2 次。

(三)健全长效机制。党政领导成员要制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危化企业特种设备等长期影响安全生产的痼疾顽症,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建立形成完善的安全监管标准、制度规范和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