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生物灾害。为有效控制蝗虫灾害,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 年)》,依据《2019年河南省东亚飞蝗防控技术方案》和《洛阳市2019年东亚飞蝗防控技术方案》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蝗虫达标区处置率达 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 90%以上,生物防治占 70%以上;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 75%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不成灾”的目标。
二、防控策略
狠治夏蝗、抑制秋蝗,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抓好突发高密度发生区应急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我市重点监测防治区域为伊洛河交汇滩区、南部荒山区、东一干渠两边农区,以及北部丘陵荒山荒沟等蝗虫适生区。
(二)防治指标与适期
防治指标为 0.5 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 3-4 龄盛期。
( 三 )主要技术措施
1、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 5头/m2以下)、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杀蝗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使用杀蝗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2、生态控制技术:伊洛河滩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 荒山荒沟区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为害。
3、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 5头/ 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或高氯·马、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盐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500 hm2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 GPS 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可采取隔带式防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 500 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