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伊洛街道“六字诀”构建平安建设大格局

来源 : 伊洛街道办     发布日期:2019-06-01     点击次数:1253

  民心顺,则根基稳。这句治世格言,同样适用于我们基层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它是伊洛街道构建平安建设大格局努力方向的风向标。也是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照明灯。更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的源动力。伊洛街道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渗透到该街道的政法干部队伍中,使之在稳步推动平安建设工作开展中形成生动实践。

  “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右看齐……。”随着巡防队长一连串清晰响亮的口令下达,一支着装统一、训练有素的队伍,每天8点半威武列队,准时出现在伊洛街道的机关大院里。为开始一天的巡逻工作进行热身。

“预防”,给群众穿上防护衣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伊洛街道不断加大对平安建设的投入力度,从人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配备了2台电瓶巡防车,成立了由10名街道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专职巡防队伍,所辖社区也相应组建了不少于5人的社区巡防队,同时9个社区都设有不少于5名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和1名平安信息员。他们成为社区综治工作站的得力助手。肩负着社区日常巡逻和矛盾纠纷排查、收集、上报工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防群治的工作体系。

  巡防队员出勤时统一身着制服,肩戴袖标,随身携带工作证。他们不畏夏季的炎热酷暑、蚊虫叮咬;不惧冬季的寒气逼人、雪路湿滑,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逻。此外,随车安装的平安小喇叭,分时间段、分区域对居民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广播。通过广播,既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居民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知晓率,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又能对犯罪分子以及黑恶势力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自街道巡防队成立并逐步走向正规以来,彻底扭转了工作上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对于突发事件能及时发现,积极应对;尤其对于重难点区域,不断加强巡逻次数,增强巡逻力度,形成了对重难点区域地管控。

  正值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巡防队员行至滨河游园西寺庄段时,发现3名小孩正欲下河游泳,赶紧上前制止,当即进行批评教育,并电话通知其家长,予以警醒。及时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可能发生。

  “同志!请停下车。”几名热心群众边向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巡防队员招手示意,边向巡防队员反映,说是一位老人迷了路。巡防队员毫不犹豫,立即上前询问,老人却不知道家住哪里,姓啥名谁。据一名热心群众说,这位老人好像是窑头社区居民,今年有80岁。巡防队员与周边热心群众一起耐心地照顾老人。一边扩大范围,以寻找更多关于老人的信息。一边与辖区警方取得联系。警方到达现场,在双方做好交接手续后,巡防队员才离开现场,继续执勤。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全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6个村改居社区和3个城市社区全面铺开,在城市社区小区内设置扫黑除恶宣传专栏500处,发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彩页20000余份,配合我市扫黑办到华夏广场、火车站等人口流动量大且密集区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宣传发动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帮助群众提高对黑恶势力的甄别能力,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来。

“疏通”,架起居民之间的连心桥

面对纷繁复杂的稳定工作,是迎而不是避;面对众口难调的群众工作,是疏而不是堵。严格实行周一党工委书记接访,其它工作日班子成员轮流接访工作制度,面对面解决群众反映的正当诉求,通过“坐诊”进行答复;对于群众反映的社区应解决且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则指派街道包社区干部入社区“出诊”,全程参于信访案件的协调、督办;对于疑难杂症,需街道、社区两级共同解决的或上级批转案件,则提交至街道班子会进行“会诊”,集体分析研判,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止目前,街道共受理信访案件22起,办结19起,剩余3起正在办理当中。1至3月份信访稳定工作,取得了京、省、洛上三级信访事项“零登记”的优异成绩,受到市信访局的通报表扬。

  伊洛街道作为征迁“大户”,随着征迁工作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的矛盾日渐凸显。止目前,受理的22起信访案件中由征迁工作引发上访的案件达15起,街道办盯紧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对群访领头人、幕后挑头人的摸排和走访,深入了解其诉求,精准掌握其思想动态,采取“三到位一处理”措施,对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不合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为征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铺路架桥。

  信访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矛调专家组的应运而生和对心理咨询室的合理应用。矛调工作作为信访工作的“先手棋”。配齐配强矛调队伍,织密矛调大网是关键。从街道到社区纷纷成立矛调专家组。挑选出大家公认的调解能手和业务骨干,根据社区范围的大小、人口的多少,配备3至5名不等的骨干力量组成矛调专家组。34名接地气的专家,来自群众又植根群众,涵盖整个街道,共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大网。

  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始终用“五心原则”对待来访群众:热心迎、耐心听、细心看、诚心劝、真心对。即便如此,也有例外,对于极个别习惯性上访、思想上固执、情绪上不稳的来访群众,街道心理咨询室里设有“阳光谈心角”,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便为他们做好情绪的稳控和心理上的疏导,进而为他们能理智地面对问题提供一个平和的心态,能很好地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铺平道路。

“矫正”,帮社区矫正人员甩掉顽固疾

争取多方支持,创造司法硬环境。在司法局和街道党工委支持下,司法所配备了监控、电脑、打印机等相关办公用品。为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通过装配身份证识别机,对他们进行精准动态地管控教育。共计投入5万余元的经费 ,用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打造后庄社区金牌调解室,配齐配全办公设施。

  多元管理方式,提升矫正软实力。伊洛街道现有社区矫正人员36名,针对服刑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通过严管、普管、宽管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每名矫正人员对应一个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干部、矫正人员家属组成,负责对其进行全程跟踪帮扶和监督。使其更好地从思想上回归家庭,尽早融入社会。

  根据每月学习劳动不少于8小时的制度,组织矫正人员进行《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定期通过谈话、考试的方式,对其进行考核,掌握其学习效果。适时地安排他们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对周总理纪念馆进行打扫。参加交通助岗,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等,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于感。逢年过节倡议社区矫正人员对辖区的贫困户捐款,每人自发捐款20到50元不等,通过救助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献出自己的爱心。

  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9个社区相应成立金牌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律师,有需求的社区居民可进行法律法规的义务咨询,律师做为村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力量,义务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西寺庄社区杨某因自家女儿落户问题得不到解决,四处上访。杨某女儿为未迁户口的出稼女,根据村民自治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经投票该组居民不同意其落户。于是,杨某与社区双方各执一词,经多次调解无效。这时,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发挥了作用,社区律师派上了用场,引导双方走法律程序解决此事。

  审时而分,顺势而合。通过综治、信访、司法“兄弟”部门业务上的必要对接,形成工作上的交融,进而实现部门之间的联动。把握各部门工作的特性的同时,相互间又融会贯通。“预防”,给群众穿上防护衣。“疏通”,架起居民之间的连心桥。“矫正”,帮社区矫正人员甩掉顽固疾。工作务实干,不打“擦边球”,伊洛街道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六字诀构建平安建设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