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旅故事|走进二里头遗址公园

来源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3-11-30     点击次数:2352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走进二里头遗址公园


1.png


从偃师斟鄩大道出发,沿着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东侧的大道一路向北,跨过古洛河上仿古木桥,就到了二里头遗址公园。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占地1045.8亩,包括二里头时期的古洛河景观模拟复原展示工程、宫殿区及井字形道路保护展示工程等几部分。

 

2.png


古洛河河道里,生长着芦苇和蒲草;河边,三三两两地摆放着红石头。

春夏时节,这里是一片水草氤氲、飞鸟翔集的湿地,河水清清、白鹭翩翩。芦苇的丰茂河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宛如一幅水墨画。


3.png


秋冬季节,但见芦花飘飞,一片“蒹葭苍苍”的景象。古洛河,是隋唐以前洛河故道,也是夏代的古河道。因为隋代修了大运河,强迫洛河向北改道,古洛河就成了夹河滩的涝洼渠,后来变得越来越窄。

 

4.png


如今景区展示的一段模拟恢复的古洛河,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40-50米,采用防渗技术,长年不会干涸,鱼虾在这里慢慢滋生,选择到这里安家的水鸟也越来越多。

 

5.png


跨过木桥,走过长长的遗址中轴线大道。令人惊讶的是眼前这条在原址上抬高复原的夏代城市大道,竟然有20米宽,相当于现代的双向四车道。
遥想当年,夏王的车驾,奔驰在这条大路上,百千辆战车扈从,旌旗猎猎,马蹄哒哒,何等的壮观。

道路代表着城市的文明进裎。

二里头遗址的主干道,被称为“井字形大道”。具体是指二里头都城中心区发现的四条纵横交错、呈方正“井”字形的道路,环绕着二里头的宫殿区,构成了中心区主干道路网。四条道路的现存长度在200米到700米之间,路宽10到20米。

 

6.png


比我国以前确认的最早城市道路网——发现于安阳殷墟、属于商代晚期的“井”字形的道路——早了500年左右,也把我国的城市规划史、城市文明史提前了500年。
    在井字形道路框架围绕着的、这个总面积10.8万平方米的宫城里面,考古人员己发掘出了十多处大型宫殿遗址,宫殿与宫殿之间是中轴对称,形制规整、布局严谨,形成了有规模的宫室建筑群。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带有明确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出现在距今3700前,是汉魏洛阳故城、隋唐长安城以及北京紫禁城宫殿布局的直接源头。

在二里头遗址这组宫殿建筑群中,已经抬高复原展示了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

 

7.png


复原的一号宫殿基址,是二里头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整个建筑建在一个夯土台基上,整个台基略呈正方形,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由殿堂、回廊、南门塾、侧门、庭院构成四合院式建筑,总面积达9585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还大。

殿堂呈长方形,位于大台基北部中心高起的一长方形台基上,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墙体为木骨墙,一周有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

 

8.png


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四面茅草苫顶、高大轩敞的四坡出檐式宫殿。加上夯土筑成的台阶,一座“四阿重屋”“茅茨土阶”的原始宫殿呼之欲出。

宫殿前,是一个面积达5000平方米巨大的庭院,四周还建有一组完整的廊庑建筑。南门大门,是一座面阔8间的三门道的建筑。专家认为,一号宫殿相当于后来魏晋洛阳的太极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夏王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四阿式宫殿建筑和回廊,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9.png


复原的二号宫殿基址位子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东偏北,距一号宫殿基址约150米。基址呈长方形,东西约57.5米,南北长72.8米。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庭、水井等遗存组成,遗址的四边,包括墙与前廊,南面有复廊和三门道大门。北墙与三面廊围成一个广庭,广庭中间偏北是殿堂。
殿堂位于一个长32米多,宽12米多的台基上,殿堂基础上排着密密麻麻的柱子。该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至第四期仍在使用,毁于第四期之末。学者认为,这应该是夏商的宗庙建筑。体现了商汤“不移夏社”。
    二号宫殿基址之北部,曾经发现一座“大墓”,有学者认为其非墓葬,应为水井遗存。为方便参观,又不破坏展示的基址,遗址公园专门铺设了木质参观步道,方面大家参观。
紧挨着二号宫殿,是分段复制的宫城东城墙,环卫着宫殿区,高墙一米多厚,将宫殿建筑群围成了一座宫城,展示了当时劳动力的众多。宫墙东是一条宽阔的南北大道,显示了王都不凡的气魄。
    在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宫殿区,考古人员还在三号宫殿的院落内发现了两座含有丰富随葬品的高等级墓葬。“华夏第一龙”之称的绿松石龙形器就是在其中一座墓葬发现的。

 

10.png

 

目前夏都博物馆展示的绿松石龙形器,揭示了中华民族国家层面上龙图腾的源头。而青铜爵、青锏鼎、青铜戈的发现,以及玉璋、玉刀,是夏代祭祀仪式中最重要载体。

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二里头遗址青铜酒器和青铜武器可以看出,夏代已经形成了国家意义的礼乐文化。标志着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的是什么?是紧临宫殿区南部,一座大型围垣里面的青铜器作坊遗址、绿松石器作坊遗址。这些都属于官营手工业作坊。目前对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作坊遗址两大分别进行了复制展示。

二里头是什么人的都城?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二里头二三期是夏文化,四期是夏商文化,正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商汤灭夏”事件高度吻合。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二里头遗址——斟鄩,是太康、仲康、后羿、夏桀的都城。

围绕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生哪些历史故事?先是“太康迁都斟郭”,夏启的儿子太康,从嵩山南麓迁都到伊洛平原,建立了二里头为中心的统一王权。但是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东夷首领有穷氏后羿趁机发难,夺取斟鄩,在洛河南岸阻断太康归路,驱逐太康,太康被迫向东流亡,史称“太康失国”。后羿还不敢自立为后,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为夏后,但实权操于后羿之手。

 

11.png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又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国君,是谓“后羿代夏”。后羿即位后,开始还励精图治,盾来又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只顾四处打猎,将政事交于寒浞打理。寒浞收买了后羿的家奴,杀死后羿,夺取了王权,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寒浞独揽夏朝大权,但他德不配位,为非作歹,许多方国都发生了叛乱。
    接着是“少康中兴”。相的儿子少康是遗腹子,其父相被寒浞杀死后,其母后缗已经怀孕,从墙洞逃出,逃回母家有仍氏部落(山东境内),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积极招纳夏的余众,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力量逐渐壮大。经过周密策划,少康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打回斟鄩,中兴夏朝。
    夏代第14君孔甲住斟鄩。“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夏朝第17代君主夏桀,原名名履癸,他文武双全,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桀是商汤送他的谥号(凶猛的意思)。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昆吾国。鸣条一战,消灭了夏的主力,最后攻入斟鄩(二里头一带),夏桀被放逐南巢而死。
    商汤占领斟鄩后,不毁夏社,不绝夏之祭祀,继续扩建斟鄩,并同时修建了偃师商城。二里头斟鄩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一起,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界标。


二里头遗址考古公园

我们民族寻根溯源的心灵家园


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