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旅故事|唐恭陵厚重的历史沉淀

来源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3-12-07     点击次数:5977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唐恭陵

厚重的历史沉淀


 1.png


偃师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作过七个朝代的都城。曾长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活动,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唐代高宗皇帝李治的第五子,女皇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就是这绚丽多彩历史画卷中其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与世无争却英年早逝,就葬在偃师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称他的墓为唐恭陵。


2.png

唐恭陵座落在景山之巅的白云岭上,它南依嵩山,北望洛河,东南群山屏障,西北岗峦叠起。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四面村落环抱,良田万顷、绿毯如茵、阡陌小径、四通八达。陵上苍松翠柏,勃然冲天,陵下石器雕刻,环拱四周。给人以庄严肃穆、傲然不群之感。

景山又称白云岭,东西长数十里,南北宽五里许,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古缑城的北侧。恭陵即筑在景山东部的白云峰巅。白云峰,为景山之巅,是当地老百姓常年测雨的祥瑞之地。一旦峰顶白云升起,或凝聚为雨,或舒而不散,浓雾弥漫,上下翻腾,则为降雨之兆。景山北侧,蜿蜒奔流着伊、洛两河,像两条银带缠绕在山后。正南面对着佛光峪口,两边山势陡峭,峪内峰高云深,给景山带来无限远景;东侧嵩山仰塑,又有缑山比高。唐恭陵就坐落在这一片天然佳景、风水宝地之中。


3.png


唐恭陵规模宏伟,布局完整,是我国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结构工整,长宽各约440米。四周原有神墙围护,今地面己无存。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南神门外设神道,神道两侧分列有石像生。陵园内有灵台和哀皇后墓。灵台呈长方形,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残高24米。哀皇后墓位于灵台东北40米处,呈方锥形,长宽各约50米,残高13米。陵园地面现存石刻19件。东、西、北三神门外各置一对坐狮,南神门外为一对立狮。恭陵石刻雕造细腻,造型生动,堪称唐代石刻艺术之瑰宝。


4.png


永徽二年,唐高宗将在长安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重召入宫。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秋冬之际李弘生于宫中,后被封为代王。永徽六年十月,武则天被诏立为皇后;次年正月,李弘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其年龄尚小,仍生活在武则天身边,直到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加元服,入居东宫。

李弘移居东宫不久,高宗与武则天幸洛阳,留皇太子“监国”。太子对父母思慕不己,深为帝及天后所钟爱。可见他们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高宗和武则天很注重培养李弘的政治才能,少小即让他参政,在行政的实践中经受煅炼。李弘先天多病,后来又“极意书林,耽诵损心”,不幸染上肺结核病。咸享四年(公元673年)二月,李弘与左金吾将军裴居道之女完婚,伉丽甚笃,加重了太子的病情。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高宗风眩病加重,欲传位于太子。李弘“一闻此言,因便感咽、伏枕流郗,哽绝移时,重致绵留,遂感沉痼。西山之药,不救东岱之魂;吹汤之医,莫返逝川之命”,终于英年早逝,四月二十五日暴死于东都合壁宫绮云殿,八月二十五日,葬于缑氏县景山之巅。


6.png


为什么李弘会葬在景山之巅呢?

对于李弘的死,高宗和武则天都十分悲痛,高宗在病中亲撰《孝敬皇帝睿德之纪》,对李弘作了商度评介,武则天更是“心缠积悼,痛结深慈”,“拂虚怅(帐)而摧心,俯空帽而咽泪,兴言鞠育,感痛难胜”,充分说明了一位母亲对于亡子的悲哀之情。

李弘死后,朝廷颁发《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和《册谥孝敬皇帝文》,赞扬李弘“仁孝闻于四海”,本想传位于他,现在应给以尊名。兹惠爱亲日“孝”,死不忘君日“敬”,谥为孝敬皇帝。陵墓制度,准天子之礼,号墓为陵,墓号“恭陵”。

李弘死后,按常理当葬关中,但轻徭薄赋是武则天经世的一贯主张,为了不过多劳费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为太子选陵。这在“孝敬皇帝睿德之纪”碑中有记载:“农星在候,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赗(fènɡ)殓绝于珠玑,明器惟资瓦木。”“遂割一已之慈”,将恭陵选建景山,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与景山的地理位置、优美环境有关。《诗经·商颂》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景山处于伊洛河与万安山之间,古时遍山松柏,郁郁葱葱。景山实乃偃师南部的一道东西向土岭,这里有古时通洛阳,连西安,入登封的大道。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独占天下八斗之才的曹植,曾经于此流连,写下著名的《洛神赋》。

其三,与武则天崇敬的一位偃师名人玄奘有关。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宫仪鸾殿曾经接见玄奘,玄奘“谈吐文雅,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毅力惊人。”太宗迎慰殷勤,广询中亚五印情况,玄奘对家乡偃师也做了生动介绍。时为才人的武则天,接见时一直侍奉左右,对玄奘佩服不己。后来,武则天成为皇后后,数次游祀嵩山,途经白云岭,此岭南迎太室北瞻伊洛,与周灵王太子晋的升仙处遥相呼应,基于对景山的地势风貌,怡人景色的倾慕。因此,武则天在太子李弘死后,亲自选中景山为风水宝地。


7.png


唐恭陵不仅以其规模宏大、独特的建制为人们瞩目,尤其珍贵的是神道上气势宏大的石刻艺术品,它们做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其神道两侧的石刻,自北向南,分别是立狮一对、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其中东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


8.png


神道两侧石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翁仲均立于仰覆莲座之上,时代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的陵墓雕刻。这组石刻充分体现了盛唐风格,开创了陵墓石雕仪卫的先河,是考察中国古代皇室墓葬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皇陵规制的重要依据,抽更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极好材料。


9.png


就是神道旁树壶的“望柱”,也别具一格。柱项刻含苞欲放的莲花,似佛教的如意珠,下有六个半圆形的球形雕刻,似为莲房,柱头底托为六楞形石板,平托着上边的莲房和莲苞,柱身通高七点二五米,柱体通身为六棱形,无纹饰;突出了唐代“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运肃而安,兵戈戢而烽燧静”的和平安乐景象,充分体现了盛唐石刻艺术的独特风格。


10.png


今日的唐恭陵,远远望去,雄风犹存,威仪昭昭,那翁仲,石马、石狮、碑刻等文饰屹立于太子冢四周,岿然傲天,与恭陵漫坡的松柏相望伫立,宛如在彼此倾诉者遥远的恩怨是非……


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