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旅故事|商汤王的故事

来源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3-12-10     点击次数:2332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商汤王的故事

 

1.png


在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蔺窑村北约一公里,耸立着一座近10米高的陵墓,它青石砌边,呈正方形,周长近80米,虽然不算高大,但和周围平坦的田地相比依然非常突兀。

陵墓上面松柏遍植、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墓前立石碑三通,正中是“商成汤陵”碑,钟鼎文刻写。右边是“商汤建国”碑,简述了商汤取代夏桀建国、亲民理政的情况。左边是“商汤陵园”碑,简述了商汤执政情况及陵园历史演变。


2.png


南面不远处,青石台阶上有一座10余米高的汉白玉人物雕像,雕刻的是一位老者,戴“山”形帽,方脸长须,慈眉善目,身穿长袍,衣袂飘飘,左手扶腰,右手背后,一副老诚持重、忠厚宽范的长者模样,雕像下面的基座上刻着四个字—商汤王像。没错,约3600多年前,一位仁德君主就被安葬在这里,这位君主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商汤。


3.png


让我们拨开历史谜雾,了解一下商汤其人其事。

3600多年前,一位叫做汤的“革命者”,消灭了夏代最后一位暴君夏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他建都于西毫(今偃师城区西偃化口一带),广施仁政、安抚四夷、发展经济、贤明爱民,在王位十三年,是一位出身好、业绩好、名声好的“三好”君王。孔子把他与夏禹、周文王列为“感动中国人物”的“第一梯队”,称赞“大道之行”、“三代之英”。


4.png


我们先说说商汤的第一好—出身好。汤其实姓子,又名履,古书中讲“汤有七名”。汤所在的商族为黄帝后裔,是我国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叫契,为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的儿子,担任帝舜时期的司徒,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赐予子姓。“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由此奠定了商族发展的根基。传说契的母亲简狄在黄河洗澡时,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

从契传到汤的父亲主癸时,经过13代人的不懈经营,商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

汤继位商侯时,呈现出兴旺之势,形成了可以同夏王朝分庭抗礼的局面。汤可谓“根红苗正,如日中天”。

再讲讲商汤的第二好—业绩好。商汤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国的邻国葛国开始,葛国是夏桀的耳目,紧邻商国的西部,商汤第一战就消灭了葛国。商汤内惠政于民,外联反夏势力,逐步剪除夏的羽翼,“十一征而天下无敌”,先后灭掉韦、顾、昆吾等亲夏方国,而夏桀却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景毫(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正式兴兵伐夏。他和宰相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5.png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称为“汤誓”。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

商汤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鄩(今偃师二里头),复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汤。汤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流放夏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或合肥一带),在斟鄩举行了祭天仪式,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最后说说商汤的第三好—名声好。主要是他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他宣扬仁德、感服人心的“网开三面”。有一次,商汤走到郊外山林中,见有人四面张网,想把四面八方来的飞禽走兽都捕捉到。汤觉的太残忍,就叫人把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并祷告说,我们只捕捉少数不听天命的。“诸侯闻之,日:汤德至矣,及禽兽”。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人心倒向了他,越来越多的诸侯也归顺了他。第二件就是大家熟知的他为民请命、敢于牺牲的“桑林祈雨”,在此就不多讲了。


6.png


商汤在侯位17年,在王位13年,百岁而逝,庙号商太祖,是一位历史评价很高、人缘名声很好的开国之君,历朝历代,对商汤都是异口同声地称赞,著名的《诗经·商颂·殷武》-诗,深情地歌颂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是英雄,历史将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