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白云岭下藏梅寺
藏梅寺,又名白云寺。位于洛阳市偃师区顾县镇回龙湾村,古休水河南岸,因背靠白云岭而得名。始建于隋代,据考证,距今至少有一千三百多年。
藏梅寺位于青龙河谷中,峰峦拱秀,溪流萦回,林木葱郁,幽静秀美。香火鼎盛,规模宏大,有四层院落。据《巩县志》记载,唐代黄巢起义西伐长安时,曾在此驻兵,并挖洞贮粮。直到今天,附近还有阅兵台、练兵场、饮马泉等旧名。寺内一层为四大天王殿,殿前东壁塑有黄巢坐像,披甲戴盔,气势不凡。二层大殿供弥勒佛像。三层为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佛。寺院后面有道教的几孔窑洞,是寺院衰落时,道教信众所修。佛寺与道观和平相处,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包容性,是藏梅寺的一大奇观。
据说,该寺院盛时,有殿堂二十多个,神像一百多尊,其造型美观大方,形象逼真。其中六祖拜观音佛像系优质楠木精雕。大雄宝殿供有汉白玉佛象,高约1.5米,乃白马寺印俊大师所赠。寺内现存千手双面佛,乃稀世珍宝。各种碑刻36块。最为珍贵的是镇寺之宝、隋朝的“八棱碑”,属国家级文物。碑上刻有五百人像,形态各异,造型美观大方,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此碑1957年被河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重要石碑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公修白云寺山门碑记》言“乾隆三十九年,于寺北偶得一石宝柱,上刻开皇年号……”可知该寺早在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就己存在,断定该寺大致修建年限。因属少林寺下院,当与少林寺前后相建。
日月轮转,沧海桑田。千余年来,几遭兵焚水患。藏梅寺历经劫难,屡毁屡建,几经衰败几度兴。有史记载前后修建多达二十多次。
1991年以后,僧俗各界集资重修,荒芜的寺院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重新建起了雄伟的四进大殿,以及祖师殿、药师殿、圣母殿、三皇殿、老君殿、老母殿、玉皇殿、王皇阁、伽蓝殿、古佛洞等众多道教及佛教偏殿和洞阁。
2006年,笃信佛教的空山师傅,受邀来藏梅寺主持,传经论道,弘扬佛法,度人化物,广结善缘,香火日盛。历经六年,千辛万苦,化缘募资,不但整修地坪围墙,种植花卉林木,而且修建了一栋二层古色古香的抄经阁和一座雄伟的汉白玉观音阁。
汉白玉观音像高九米,重六十六吨,矗立于莲花池中,玉质精纯,洁白无瑕。九条汉白玉龙,口吐珠泉,环绕菩萨周围。雕工细腻,栩栩如生。观音阁前一对汉白玉石狮子各重三千斤,高三米有余,雄壮威武,守护两侧。阁后四季松竹常青。观音阁整体气势恢宏,肃穆壮严。佛光普照,祥云缭绕。与古刹诸殿相映,愈加美轮美奂。
藏梅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兴兴衰衰,也留下了许多趣闻逸事和优美的传说。相传,藏梅寺也属少林下院,是专为护田僧兵所建的住处,因背靠白云岭而得名白云寺。
传说,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避乱蜀地。而他曾经宠爱的梅妃,因杨玉环专宠后,曾长期避祸于此。安史之乱平定后,因杨玉环命丧马嵬坡,返回长安后,玄宗又想起了梅妃,便派人不远千里到白云寺将其接回。玄宗感念白云寺收留梅妃有功,拨重金重修了白云寺。玄宗驾崩后,梅妃不顾宫内众人劝阻,执意返回了白云寺出家。
据说,梅妃在白云寺出家,一直活到一百三十岁.在徒儿的殷勤侍奉下,安然圆寂。当地群众和僧人为了怀念她,在寺西北角为她修了一座尼姑塔。后来,梅妃这段故事被编成了脍炙人口的京剧《梅妃》,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为了纪念梅妃,人们就把白云寺叫做藏梅寺。
当地还有另外的传说。相传,晚唐时期,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起兵前曾隐居此寺。招兵买马,练兵储粮,储存的粮食多为小米,故也叫藏米寺。传说在正月初七,黄巢开始起义时,曾误杀了侍奉他的小和尚梅白,为了纪念小梅白,黄巢把白云寺改名藏梅寺。对于误杀僧人梅白的传说,藏梅寺住持空山师傅认为荒诞不经,不足为信。
如今的藏梅寺,规模恢宏,建筑独特。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四进大殿与众多偏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气势非凡。经年游客如织,香火旺盛。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殿一堂,都是一曲凄美动听的歌,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史诗。
藏梅寺绿水护门,三面峭崖陡壁,寺外蓝天绿田,苍松翠柏。院内绿竹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梵音袅袅,木鱼声声。清风拂面,云蒸霞蔚。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她不仅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佛、儒、道三教融合的古寺庙,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有游者留诗赞曰:
藏梅寺里风飒飒,天蓝云白碧无瑕。
玉阁玉龙王观音,古柏古庙古佛塔。
殿上紫烟袅袅升,岭边红日缓缓下。
依稀黄巢舞宝剑,恍然梅妃植梅花。
不见岭上白云起,但闻松柏香满崖。
佛光普照梵净土,禅音绿水绕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