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交旅融合大文章 点亮“四张名片”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郑帅广 李会锋(偃师区交通局)
“丝路起点”、“七朝古都”、“客家祖地”、“玄奘故里”是偃师的“四张名片”。近年来,偃师区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偃师“四张名片”,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交通+旅游”创新模式,全力写好“交旅融合”大文章。
公交+定制旅游 使往来游客“暖”起来
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去年4月10日“洛阳汽车站——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公交定制旅游专线正式开通。偃师区交通运输局通过优化公交线路103、806、807通过二里头,实现了“客运+旅游”完美结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去年暑期,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依托特色展陈,开设考古发掘、陶器修复等特色研学课程,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近期开通优化4条公交旅游线路推动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服务保障提质升级。新增15台公交车和45个班次,共投入公交车50台、日发班次达150班。在牡丹文化节期间,积极配合二里头博物馆闭馆时间,增加夜间班次,安排值班人员进行现场调度,安排备用车辆运送乘客,确保乘客无滞留。
对农交文旅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利用首阳山街道鹿峰村搬迁后老村废弃的300多户农宅,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和江苏宿联集团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山上隐庐.塬上有家”精品农宿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网红打卡地。去年端午节期间开通鹿峰公交免费专线,日均运送游客600人次,推动了鹿峰村民宿经济的发展。
为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偃师区交通运输局开通了偃师—郑州定制客运班线。拟开通偃师—焦作、许昌、栾川等6条定制线路,引导开通了定制校车为学校、幼儿园学生提供安全接送服务,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截至目前,偃师区农村道路客运运营规模已实现全覆盖目标。全区所有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公交优先取得明显进展,优质服务水平逐年提升,极大方便市民出游。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开通定制旅游专线等举措,使往来游客暖意洋洋。
道路“白变黑” 使农民腰包“鼓”起来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近年来,区交通运输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路网为已任,统筹规划,强力推动连霍高速两侧绿化工程、国道207偃师至登封交界大修工程、(山城线)汤泉至S314段改建工程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农村公路项目在偃师大地相继实施。国道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堤顶路桥头连接线工程、大山线修复工程,顾刘路、大山线、火焦路绿化等一大批新建、续建、绿化工程顺利完工,不但疏通了四通八达的“主动脉”,还将“毛细血管”铺设到千家万户,让路网“微循环”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鹿峰村旅游开发道路改造项目三期5.5公里已完工。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修建道路27.66公里,“三清两建”示范村高龙镇辛村、水上旅游村陶化店、美丽乡村兰庄村道路改造升级“白变黑”,光上路、东首路、顾刘路,顾县连接线项目等多条道路改造提升。四通八达优美农村路旁草莓、樱桃、桑葚、葡萄等亲子采摘园蔚然成风,路旁蔬菜大棚星落密布。路旁特色饭庄“八碗四”“十三花”应运而生,顾县打造肉合一条街画龙点睛。通过“玄奘故里”、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旅游民宿的引流,本地的银条、小米、牡丹石、小麦胚芽面粉等“礼物”走出偃师,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农交旅充分融合发展,使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
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 使往来游客“乐”起来
近三年,偃师区实施改扩建村道项目103个,大中修农村公路104.81公里,实施了240.8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同时,组建2个农村公路中心养护站、12个镇级养护站、124个村级养护协会,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
如今,漫步乡村公路,一步一美景、一处一乡愁,条条道路“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公路成了最美风景线,“四好农村路”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府店镇车李村的核桃通过公路走进郑州、北京、上海、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缑氏镇的葡萄借助县乡公路走出偃师区成为大都市里的”水果明星”。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也为全区旅游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从旅游公路到公路旅游,来偃游客乡村道路体验感倍增。“玄奘故里”、马蹄泉旅游度假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景区声名远扬,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今年3月偃师加行“运连网杯”中欧戈19偃师资格赛成功举办,戈友点赞赛道经典、环境优美。同时,讲好公路故事,电影《谁不说俺家乡好》——发生在公路上一系列喜剧即将播出,使往来游客“乐”在其中。交通+旅游+文化、交通+产业等融合发展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憧憬与希望。
截至目前,全区210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农村公路总里程1429.765公里,建制村226个通硬化路100%,公交线路16条,客运班线车辆60台,城市公交车辆180台且均为新能源车型。出门见路,出村上车,说走就走的生活让全区群众幸福感爆棚。
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使往来游客“安”起来
为增强道路安全保障能力,偃师区交通运输局全面开展交通运输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通过开展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5大运输行业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检查企业212家,营运车辆620台,发现安全工作问题、隐患共15处,现均整改到位。同时,加强对公路的隐患排查整治,累积巡查公路2430公里,清理边沟730米,清理管养桥梁的伸缩缝440米,清理管养道路的路面垃圾30平方米,完成对G310线洛河桥损坏护栏修整65米。治理占用公路经营行为,清理违章占道经营30余处。对区68个路口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隐患多发路口隔带遮挡视线树木进行修剪,并加装黄闪灯,路口减速带。
区道路服务中心对对辖区货运、客运、出租、维修、驾培、运辅等企业从业人员分批次开展道路运输行业安全教育集中培训。开展客运、货运、维修、物流、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出租汽车市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南部山区超限超载专项整治、“路政治理月”活动、交通运输领域“平安护夏”专项行动,8家维修业户被授予“安心维修店”。净化交通运输市场,为公路安全保驾护航,使往来游客安心旅行。
强化服务功能 使往来游客“顺”起来。
为强化交通服务功能,市区设置30余个大中小型停车场,配备充电桩300余个,设置二里头游客中心停车场现有停车位420个,充电桩计划80个;玄奘故里停车位350个,配备充电桩已列入计划;设置公路驿站——玄奘驿站位于玄奘故里景区北侧500米,临近顾刘路及唐玄路交叉口,有小游园,便利店等便民设施。完善“司机之家”服务功能,经过改造提升后,为过往货车司机提供停车、临时休息、政策宣传、无线上网、手机充电等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交通+新能源”模式。
为推动偃师汉服布鞋、大鼓、银条流通,方便游客邮寄偃师特产,偃师区智慧供应链产业园(综合物流园)项目加紧推进,建成后将实现货物销售、吞吐、调配、配送一条龙产业链,实现聚合效应。
为突出偃师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特征,偃师11条道路、7座桥梁邀请社会各界来更名(命名)。往来游客车方便停、电随时充、文化特色饭庄饭味浓、特产轻松带,物价实惠、乡风淳朴、连路名也有特色,使往来游客顺心惬意,心情爽朗。
构建现代交通网 使往来游客“快”起来
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 19.6 亿元,初步构建了方便快捷的大交通格局,实现了滨河大道塔庄桥交通组织、嵩山路北延、新新路北延、商汤大道改造提升、偃洛快速通道复建的陆续通车、S539伊洛河特大桥的全线贯通、连霍高速偃师东站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极大改善了偃师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畅通城市“血脉”,形成外联内通的“四纵四横二环”大交通格局,对偃师区融入洛阳“半小时交通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沁伊高速、郑洛高速(南路)建设加快进行中,建成后偃师将有6个高速出入口,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5.33公里。
通过助力乡村振兴,道路“白变黑”,争创“四好农村路”,带动乡村游快速发展,通过创建乡村特色村庄带动乡村道路改造级升级亮化,偃师已逐步形成道路游运良性微循环。偃师交通人将坚定信心,加压奋进,深耕偃师“四张名片”文旅土壤,全力绘制出偃师特色“交旅融合”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