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物“四普”故事:踏遍青山时空旅 钩沉往事越千年

来源 : 文物局     发布日期:2024-12-16     点击次数:318

     11月28日,风力六级,气温8.1度,山化镇寺沟村北邙山凤凰岭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偃师区文物局文物普查队第三工作组正在开展普查作业,做好文物普查工作,赓续中华文脉,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穿过长满刺的野皂荚、酸枣丛小路,踏着数百阶石梯,文物普查队成员登上北邙山东段山化镇寺沟村北凤凰岭。此地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其弟訾公封地訾城而得名訾王山,又名訾王台,改名凤台山,俗称凤凰岭。又因座落着会圣宫遗址而见诸史册、闻名遐迩。北宋皇陵会圣宫兴建于公元1034年,会圣宫碑高9.2米,为中原第一巨碑,其碑撰文、书丹、勒石号称三绝,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是欧阳修笔下成语“风马云车”“灵威神驭”的出处。文物普查队成员冯少辉、王莎莎、陈冰、谢真真和文物管理人进行了对接,检查了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的保护设施,随后分别用尺子、无人机、相机、定位仪对保护区内会圣宫碑、八棱望柱等遗存进行了测量、拍摄、记录,并现场进行文物数据远程录入。

     会圣宫碑西行数百米,是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玉帝阁,俗称红庙,匾额号称“訾阳武当”,坐北向南,歇山顶屋顶,高10米,底部长宽均约7.5米,成空心四面体,下宽上窄,分两层呈宝塔状,砖木结构,两层屋檐可护房梁檩椽不受雨侵,奇特之处是砖墙厚达1.2米。玉帝阁有六组精美砖雕及五彩斗拱,内部有精美明代人物壁画,其中武将高大魁梧,身披甲胄,或肩扛宣花斧,或手持红缨大枪,衣带飘举,神态饱满生动;作为明代建筑,却位于北宋会圣宫遗址区,甚至修建阁楼的砖可能是宋砖,故之前它和会圣宫碑等文物信息一同统计。此次工作人员将它的身份卡片单列。工作人员查看了红庙院内的各处建筑保存情况,并沿着狭小的木梯登上二楼对建筑及壁画进行检查和测量,记录保存程度。

     山化镇地处北邙山区,文化遗产众多,尤其多处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山区众多村庄星罗棋布的散落老宅都是文物普查对象,普查工作琐碎繁重。午后普查队又对附近的几处文物进行了实地查看,并对几处村落旧宅进行了年代甄别调查,撰写普查日志。穿过陇海铁路涵洞,走进距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九龙庙不远一处菜地里,普查队员冯少辉兴奋地指着说“看,那就是看守铁路的石马”,拨开密生的灌木丛走上前,就看到树丛中的一对巨大的石马,距铁路高压线塔防护栅栏仅一丈远,是王铎墓遗存石刻。石马高约2.5米,刀法遒劲,线条流畅,庄重而有气势。1909年12月,陇海铁路前身汴洛铁路通车,铁路路基高出石马地面约1.5米,石马又高出河滩菜地约1.5米。洛水北岸这一对石马,从17世纪中叶至今站立原地270年,见证了隋唐大运河洪水涨落和最后的孤帆远影,见证了1909年12月筑路通车,汴洛铁路第一列的蒸汽火车喷着白气经过山化,驶向终点站洛阳城河南府站,见证了21世纪陇海铁路电气化大提速的百年加速度。

     山化镇地处北邙山区,依山带河隋唐大运河、洛阳开封古道穿镇而过,自古就是水陆交通的枢纽,遍布坡岭沟壑,文物遗存众多。北邙山南望,悠然见嵩山。远方嵩山逶迤,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大小两座堂屋的山脊巍然耸立,高出群山,太室山、少室山因此得名。冬日的洛阳盆地,平畴沃野,一望无际,洛河如飘带,在绿毡毯的大地上闪着银光。邙山洛河之间狭长的台地上,百年风华的陇海铁路,和谐号不时呼啸而过。第四次文物普从今年夏季至今已经持续半年,普查队员踏遍青山,每天奔走在洛阳盆地这片大地上,翻山越岭,访村探古,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时空之旅,寻找到伊洛大地一颗颗遗失在时光里的文化遗珠。

     作为“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第四次文物普查的任务之一是在第三次普查基础上对文物资源进行补充和核实, 让偃师文物数据更加丰富翔实准确。文物普查队中冯少辉是几十年文物工作的“老普查”,全程参与了偃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偃师区文物普查,与文物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普查组组长王莎莎是已经挑大梁担重担的90后,历经半年普查工作,她说,“完成此次‘四普’工作,普查队员要经历夏日三伏到冬天三九的日晒风吹,历尽酷暑严冬,走遍伊洛嵩邙。偃师区‘三普’登记文物总数为1414处,四普总数会更多,这些文物就散落在伊洛嵩邙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走到见到记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