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记者跟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偃师区文物局文物普查队第二工作组来到我区府店镇古轘辕关遗址、缑氏镇卢村遗址、卢村北岭墓,开展普查作业。普查队员们翻山越岭访遗珍,细针密缕绘“地图”,丰富了文物内涵,拓展了保护对象。
定位、拍照、测量、记录、绘制草图……上午9点50分,冬日寒风呼啸,普查队员们抵达当天的第一个调查点——古轘辕关遗址。他们穿行在高山密林、田间荒野,开始了新一天的“摸家底”工作。工作时,队员们利用无人机、RTK定位器等仪器,对文物点开展拍照、登记、采集信息、数据导入等工作,并针对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进行数据采集,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反映文物的保存状况。普查队员臧少青,工作20多年,曾参加“三普”工作。对他而言,从“三普”到“四普”,最大的感受是工具的更新。“三普”对于数据和照片的要求已经规范,工作时运用GPS定位,但准确度不够;到了“四普”,使用的RTK定位更加准确,精确度到厘米级,文物普查的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中午12点,古轘辕关遗址文物点的各类数据信息终于收集完毕,队员们简单吃过饭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缑氏镇卢村文物点开始下一轮作业。“四普”要求登记文物本体边界坐标,确定遗址、文物边界的过程,队员们称之为“卡边”。在卢村遗址、卢村北岭墓,由于一些信息都被掩藏在厚厚的黄土下,遗址的分布面积较大,卡准遗址的“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也得具备足够的耐心。队员们扛着设备在农田野地里徒步几个小时,在台面、断面爬上爬下,仔细寻找地表遗落的石块、残片,以此研判遗址文物年代。
“老+新”的普查队伍结构也让文物工作队伍激发出新活力。“老人”教给“新人”文物情况、判断经验,“新人”教给“老人”使用软件、操作设备。工作组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张依瑶,聊到参加普查工作以来的感受,她说:“在‘四普’野外调查中,虽艰苦劳累,却满载而归,收获颇丰。调查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感受到群众的热情,更对调查区域的文物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知,提升了专业能力,传播了文物保护的理念,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普查队员胡亚楠讲道,我们早晨头顶朝阳,中午风餐露宿,傍晚与晚霞相伴,山路坎坷漫长,本是一件辛苦劳累的事,但在我看来这是独属于偃师的‘city walk’。
据了解,自今年5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四普”区文物局文物普查队第二工作组文保点分布在我区岳滩镇、顾县镇、缑氏镇、府店镇,已完成文物点复查300余处,新发现文物点40余处。“我们今天对古轘辕关进行第三次文物复查,对此文物点的数据采集进行精确完善,近五个多月来,我们组对府店、顾县、缑氏、岳滩文物点进行了资料补充,我们队员最小的27岁,一起翻山越岭、不畏辛苦,高质量完成此次“四普”工作。”文物普查队第二工作组组长李京伟说。路虽远,行则将至。无论是匿于乡野的遗址碑刻,还是隐于闹市的古庙老宅.
散落在偃师大地上文物珍宝的信息,都在普查队员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中,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