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具有价格优惠、付费便捷等特点,在美容美发、健身美体、教育培训、餐饮服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一些无良商家打着“捞一笔就跑”的主意,用“享受更多折扣”“无障碍退款”等由头诱导消费者,圈到钱就玩失踪,套路层出不穷。
套路一:虚假繁荣诱导充值。
某些不良商家,在明知即将闭店跑路的情况下,仍营造出一副生意兴隆的虚假景象。通过精心策划的周年优惠活动,推出诱惑性的充值套餐,让消费者误以为捡到了大便宜。
店内工作人员在推销过程中,对场馆即将停业的真相只字不提,反而不断强调优惠难得,催促消费者尽快充值。
套路二:用障眼法金蝉脱壳。
以“装修升级”作为幌子,是此类不良商家惯用的手段。他们张贴装修告示,给消费者造成店铺只是暂时停业,不久后将以全新面貌重新营业的假象。实际上,这只是他们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障眼法。
一旦“踩坑”如何维权?
如果遭遇预付式消费陷阱,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2024年7月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继续履行义务或者退还没有消费的预付款余额。经营者不得对退还押金设置不合理条件。
针对与无良商家串通勾结的“职业闭店人”,今年2月起施行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当有证据证明申请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规避处罚,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时,相关部门不予办理登记或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
今年3月14日,最高法就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发布最新司法解释,明确收款不退、丢卡不补、限制转卡等霸王条款应依法认定无效,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七日内有权请求经营者返还预付款本金等,破解消费者面临的追责主体认定难、退卡难、转卡难、举证难等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建议,消费者在充值前要充分评估自身的实际消费需求和商家的信誉状况,多方了解商家的营业执照、经营年限等经营情况;还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是否存在经营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商家出现异常情况,消费者应第一时间收集相关证据。证据包括合同、付款凭证、发票、聊天记录、宣传资料等。此外,还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委会投诉举报,向法院申请采取诉前保全、诉中保全等措施,防止商家转移财产。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信用社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消费者面对商家的推销话术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加强失信惩戒,让法治成为消费者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