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高龙镇信访办公室内,一场因无人机喷洒灭草剂引发的玉米田损害赔偿纠纷调解会正紧张进行。面对7户村民愤懑的诉求与承包户无奈的解释,主管信访的领导刘灿强耐心接待,司法所所长赵宏伟与调解员李戈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条争议焦点。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玉米受损赔偿纠纷,竟需要司法所历经8个月、开展20余次调解协商,最终在2025年3月24日画上圆满句号。
抽丝剥茧,用脚步丈量真相。纠纷始于2024年夏季,某承包户在高龙村种植大豆前实施无人机灭草作业,因风向突变导致邻近左村、谢村7户村民80余亩玉米受损。7月3日,接到群众信访反映后,司法所立即介入纠纷调解。7月9日至10日,刘灿强带领着赵宏伟、李戈顶着烈日开展“三步走”调查:先赴信访办听取双方陈述,次日便组织镇农业技术人员联合两村委干部,对争议地块进行地毯式勘查。亲临现场锁定污染受损范围、丈量核准受损面积、检测评估减产程度……连续两天的现场工作,最终形成包含50张照片、十余组数据的调查报告,为调解打下坚实基础。
破冰攻坚,以恒心消融坚冰。调解初期,赔偿标准成为最大“拦路虎”。承包户坚持每亩补偿900元种植成本后土地收益归自己所有,受损农户则要求每亩1000元预期收益,双方寸步不让。7月26日,面对王进清户8亩地赔偿金额争议,刘灿强创新采用“分户核算+阶梯定价”策略:白天与赵宏伟、李戈深入田间逐株统计受损植株,最终确定“减产1/3按每亩300元补偿”的科学方案。但调解进程仍屡屡受阻——8月6日,当镇、村两级联合提出总额3000元的赔偿分配方案时,仍有4户村民拒不接受。
多元共治,聚合力破解困局。面对僵局,司法所展现基层治理智慧。赵宏伟一方面协调高龙村委先行垫付3000元应急补偿款,另一方面发动左村干部对重点户再做思想工作,同时,为精确评估玉米受损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玉米生长的三个不同阶段深入到田间地头,至2024年9月19日,通过三次重新勘界、多轮补偿测算,终于制定出差异化赔偿方案:对受损最重的王进清户补偿2200元,其余农户按受损程度分获50-600元不等,总计补偿3700元。
终见月明,守初心终得圆满。正当工作人员松口气时,田润环等4户突然反悔。赵宏伟没有气馁,带着李戈开启“跨季调解”:整个冬天,司法所始终不放弃努力,寒冬腊月为农户解读诉讼风险,春节前夕,冒着严寒为农户送去《农业纠纷诉讼指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25年3月24日,随着最后四份调解协议书签字落印,这场横跨三季、涉及7户、80余亩玉米受损面积的纠纷彻底化解。
8个月风雨调解路,司法所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诠释为民初心:组织现场勘查11次,召开联席调解会15场,出具调解意见书7份。在赵宏伟和李戈的调解日志扉页,一行字格外醒目:“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调解不仅要讲法理,更要护住乡亲们的心气。”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调解,不仅守护了300亩农田的盎然生机,更在阡陌纵横的乡野间,绘就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