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偃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①
偃师区统计局
2025年4月
2024年,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生产保持稳定,需求继续恢复,全区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提质、持续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②完成457.6亿元,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24.4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213.1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③为4.4:49.0:46.6,人均生产总值84386元。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4.14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8万人,乡村人口17.53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62%,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7.93‰,人口死亡率8.48‰,人口自然增长率-0.55‰。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809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8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5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48人。
全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0.2%,其中,非食品烟酒价格上升0.2%,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
二、农业
全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60.2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1.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25.8万亩。全年油料种植面积2.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62亩。
全年全区粮食产量24.1万吨,增长3.7%。其中,夏粮产量13.8万吨,增长6.6%,秋粮产量10.4万吨,增长0.1%;小麦产量13.8万吨,增长6.6%,玉米产量9.6万吨,增长0.2%。油料产量4230吨,增长3.6%。蔬菜产量31.4万吨,增长4.1%;食用菌产量808.8吨,增长5.6%;水果产量7.2万吨,同比增长0.4%;中药材产量3585吨,同比增长20.1%。
全年全区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3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3.7万吨,下降1.2%。年末生猪存栏12.9万头,增长0.1%,生猪出栏18.8万头,增长0.4%。年末牛存栏0.9万头,下降0.1%,牛出栏0.2万头,下降1.7%。年末家禽存栏322万只,家禽出栏526万只,增长3.8%。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71.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3958台,农用运输车7649台。全年乡村居民用电量43755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工业增加值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6%。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下降17.8%;股份制企业增长15.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1%,制造业增长1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持平。分重点产业④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1.5%;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6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0.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0.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5.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0%;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57.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8%;高耗能行业下降8.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6.7%。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4%。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4.6亿元,增长3.7%;实现利润总额5.4亿元,下降3.0%;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2%。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4.4%。全年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6.9%。资质内建筑业企业14家。
四、服务业
全年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5.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2亿元,增长7.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7%;金融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0.7%;房地产业增加值29.2亿元,下降3.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7.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8.6亿元,比上年下降11.3%。
全年全区公路货物运输量2272万吨,增长4.9%;公路货物周转量131242万吨公里,增长5.5%。公路旅客运输量1308万人,增长5.1%;公路客运周转量18232万人公里,增长5.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73.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9.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9%。分领域看,民间投资下降6.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4.1%,工业投资下降9.3%。
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4.9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住宅投资12.8亿元,下降21.5%。商品房销售面积29.1万平方米,下降25.7%;商品房销售额17.5亿元,下降18.9%。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1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鑫鑫二期、力锋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强力科技年产铝制品、洛玻龙海电子玻璃二期等项目加速推进。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146.7亿元,增长5.7%;乡村零售额32.2亿元,增长5.8%。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3.0亿元,增长5.3%;商品零售155.9亿元,增长5.7%。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5.8亿元,增长5.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3.1亿元,增长5.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8.7%,饮料类增长17.7%,烟酒类下降29.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4%,化妆品类增长26.1%,日用品类增长18.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1.9%,中西药品类增长27.2%,通讯器材类增长3.5%,家具类下降27.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1%,汽车类下降16.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9.5%,金银珠宝类下降98.0%。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17.5亿元,增长4.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4亿元,增长3.6%。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97.7亿元,比年初增加45.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6.7亿元,比年初增加35.3亿元。
年末拥有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和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39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15.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14.5元,比上年增长5.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512.2元,增长14.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86.1元,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607.7元,增长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05.6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63.8元,增长6.7%。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8575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533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67610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5017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703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39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1129人。
全年全区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37.6万元,年末共保障城市低保人员670人;全年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143.8万元,年末共保障农村低保人员9738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区共有普通高中6所,招生3492人,在校生10263人,毕业生3041人。普通初中30所,招生6048人,在校生17503人,毕业生5772人。小学46所,招生5861人,在校生37961人,毕业生6420人。幼儿园94所,招生2812人,在园儿童17154人,毕业儿童6381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招生682人,在校生2599人,毕业生103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18人,在校生143人,毕业生34人。普通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6369.7万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180人次。
年末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30个、总数达278个。年末全区共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个,省级科技成果获奖项目3个。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6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235家。全年共授权专利674件。截至年底,有效发明专利39件,比上年增长11.0%。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图书馆总藏量达25.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6000册。全年图书阅览总流通9.2万人次。全年文艺表演团体演出533次。
全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旅游总收入17.5亿元,增长8.7%。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处。其中,4A级景区1处。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08个,其中医院5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0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个,卫生院11个,门诊部14个,村卫生室274个,诊所8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全区医疗机构床位2787张,其中医院床位1981张,卫生院床位806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425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00名、注册护士1833名,乡村医生718名。全年总诊疗人次238.0万人次,总出院人数10.3万人。
全区共有体育场地1329个,体育场地面积141万平方米。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科学监测和服务水平,全年为2068人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全民健身活动有序开展之际,偃师区代表洛阳队获得河南省第十五届万村千乡农民篮球总决赛亚军。
十一、环境保护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7.8%。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10浓度81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4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为240天,达标率为65.7%。全区国省地表水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全区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494.9毫米,年平均年日照时数2106.8小时。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3.3公顷,有省级森林公园双龙山森林公园1个。
注释:
① 本公报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结果。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② 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年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初步核算主要采用相关指标增速进行推算;最终核实主要根据统计年报、财政决算和有关部门年度财务资料等进行核算,是对初步核算数据的修订。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经最终核实,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为43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9:46.3:49.8。
③ 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④ 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7)》确定;高技术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确定;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产业。
⑤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区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和区市场监管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博物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据来自区文物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偃师分局;天气数据来自区气象局;森林资源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