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出现心慌、多汗、体重骤降、易怒等症状。通过科学的护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尤其是情绪调节与饮食管理。
情绪管理是甲亢护理的“心理防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患者情绪阈值降低,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约40%的患者有中度和重度焦虑,50%的甲亢患者有中度或重度抑郁。而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形成“情绪失控—激素升高”的恶性循环。因此,打破这一循环是护理的关键。
日常情绪调节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认知重构”。患者要理解情绪波动是疾病的生理反应,而非性格缺陷,避免因自责加重心理负担。其次是“行为干预”。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正念呼吸练习,通过专注于呼吸节奏,缓解交感神经兴奋;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种植花草等轻缓活动转移注意力,降低焦虑水平。最后,对于严重情绪问题,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必要时配合抗焦虑药物短期治疗。
家庭支持在情绪护理中不可或缺。家属应避免对患者说“别生气”“这点事至于吗”等否定性话语,而是给予理解和包容,比如在患者情绪激动时主动避让,待其平静后再沟通。创造安静、规律的家庭环境,减少噪音和突发刺激,也能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调理是甲亢护理的“物质基础”。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新陈代谢,导致身体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消耗激增,
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科学饮食需遵循“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严格限制碘”原则。
能量补充要“精准达标”。甲亢患者每日热量需求比常人高20%~30%,建议在正常饮食基础上,增加全谷物、薯类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保证每日主食量达到300~400克。蛋白质供给需“优质足量”,优先选择鸡蛋(只吃蛋清,蛋黄含碘高)、牛奶(需确认是否含碘)、瘦肉、鱼虾等优质蛋白,每日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1.5~2克计算(如60公斤患者每天需90~120克),以弥补代谢亢进造成的蛋白质分解。
矿物质与维生素补充要“针对性强化”。甲亢会加速维生素的消耗,且新陈代谢快导致钾、钙、磷等矿物质的流失,易出现骨质疏松、肌肉无力,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的绿叶蔬菜,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B6)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可通过燕麦、坚果、动物肝脏等食物获取;维生素C可增强免疫力,建议每日摄入200~300克新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钾有助于防止因代谢过快导致的低钾血症,可通过食用香蕉、木瓜、土豆等补充钙和钾。
饮食禁忌需“严格遵守”。最关键的是限制碘摄入,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高碘饮食会加重病情。患者应避免食用海带、紫菜、海鱼等富碘食物,食用无碘盐,同时慎用含碘的营养补充剂和药物(如胺碘酮)。需谨慎食用含碘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大豆及其制品。此外,辛辣刺激食物、浓茶、咖啡等会兴奋神经,加重心慌、失眠,也应尽量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情绪与饮食护理需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有些患者因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试图仅通过情绪调节或饮食控制治愈甲亢,这是不科学的。甲亢的治疗以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为主,护理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三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甲亢的康复是一场“身心共治”的持久战。管好情绪,为身体创造平和的内环境;调好饮食,为康复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坚持这两大核心,再配合规范的药物治疗,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