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2025—2026年度小麦播种期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小麦播种是奠定高产基础、调整群体结构、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环节。为切实做好今年偃师区的小麦播种工作,实现“一播全苗、壮苗越冬”的目标,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打下良好基础,现结合偃师实际,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打好高产基础,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一)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
品种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灌区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做到高产与优质相结合、抗病与广适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一是要保证主导品种的相对稳定性,进一步发挥增产稳产优势;二是要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步伐,充分挖掘增产潜力;三是要以优质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四是要坚决压缩生产上推广面积小、产量低、种性退化和抗性下降的老品种,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五是对于未在本地种植过的新品种,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再大面积推广。
灌区:该区域灌溉设施完善,土壤肥力较高,光温条件适宜,是洛阳市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主产区,也是高产稳产核心区。生产中需重点应对冬季低温冻害、春季倒春寒、后期高温及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风险,品种选择需满足“产量三因素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匹配度高)、抗逆性突出(抗寒、耐倒春寒、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病害抗性强(抗/耐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品质达标(强筋/中强筋品质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晚茬地块需搭配晚播早熟高产品种,确保安全成熟。品种以郑麦1860、郑麦136、郑麦379、百农4199、西农511、周麦36号、郑麦9188、洛麦45、洛麦26、偃亳307、偃亳369、丰德存麦20号、丰德存麦21、中麦578等高产稳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百农307、百农607、囤麦127、平安11号、洛麦47、偃高21、新麦58、豫农605、豫农912、新麦45等品种。
旱地:涵盖我区丘陵旱地和无法浇灌地区,属于河南省旱作麦区范畴。该区域小麦生产依赖自然降水,土壤肥力偏低,易受干旱、冬季冻害、倒春寒影响,品种选择需以“抗逆稳产”为核心,优先选用“抗/耐旱性强、耐瘠薄、抗冬季冻害与倒春寒、多穗型”的品种,兼顾一定丰产潜力,保障在有限水分条件下实现稳定收获。早中茬以半冬性品种洛旱22、洛旱19、豫麦49-198、偃亳1886、中麦175、偃佃9433等为主;中晚茬以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偃展4110、偃丰21、偃高006、华麦999等为主。每个镇(街道)选择3~5个品种,一区一品,逐步实现小麦良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管理。
(二)做好种子处理,综合防控主要病虫害
播种期是预防控制小麦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做好此阶段防控工作,不仅能有效预防缺苗断垄、烂种死苗、控制早期病虫的发生危害,还能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对确保我区小麦生产安全、提质增效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我区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今年麦播期防控主攻对象是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同时兼顾白粉病、胞囊线虫病、条锈病、灰飞虱,还要因地制宜做好根腐病、黑穗病、全蚀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根据病虫发生种类,科学选择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可选用三氟吡啶胺、吡唑酯·丙硫·噻虫嗪、苯甲醚·咯菌腈·噻虫胺等。针对纹枯病,可选用氟环·咯·苯甲、氟唑菌苯胺、噻呋·肟菌酯等。针对条锈病,可重点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针对全蚀病,重发田采用硅噻菌胺统一拌种,病情较轻田采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种子处理。针对地下害虫,可选用噻虫胺、噻虫嗪、辛硫磷或毒死蜱等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应按科学比例混合使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或者合理选用二元或三元复配种衣剂,一拌多效。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寡糖·链蛋白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以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三)深耕细耙镇压,提高整地质量
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充分粉碎秸秆(长度≤5厘米),并均匀抛洒,结合深耕掩埋秸秆,耙耱压实,使土壤达到松紧适度,以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下扎。按照“秸秆还田的必须深耕,旋耕播种的必须耙实”的要求,提高整地质量,打好播种基础。
2、精细整地。一是深耕细耙。在秋作物收获后,适期深机耕和深松耕,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切实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深耕细耙,确保耙透、耙实、耙平、耙细。二是针对旋耕田块容易造成深播弱苗、缺苗断垄和易旱易冻等问题,旋耕后一定要耙实土壤。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要深耕一次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供肥能力,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灾能力。三是要关注天气预报和土壤墒情,适期晚播。
3、科学施肥。小麦施肥要对照产量、地力水平和不同区域,合理确定氮磷钾使用量。一是伊洛滩区及南部渠灌、井灌高产麦区:实行“控氮增磷补钾配微”“底追结合、控制氮肥、分期调控”的施肥原则,磷钾微肥和总施氮量的60%~70%掩底,氮肥30%~40%追施;优质强筋麦田在灌浆期叶面追施适量氮肥,提高籽粒品质。区域基肥大配方为24-15-6或相近配方。一般亩产450kg以下麦田,底肥用量约为35~40kg/亩;亩产500~550kg麦田,底肥用量约为40~50kg/亩。二是南坡北岭旱作麦区:实行“氮磷并重”“一次施足全部掩底”的施肥原则。区域大配方为23-13-10或相近配方。一般亩产低于350kg麦田,底肥用量约为35~40 kg/亩;亩产350~450 kg的麦田,底肥用量约为40~45kg/亩。三是种肥同播麦田:建议使用控释肥,推荐配方25-12-8或相近配方,亩施40kg左右。
在施肥技术上,要做到氮肥深施,磷钾肥分层匀施,2/3掩底,1/3撒垡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要积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基肥满足小麦生长需求的前提下,氮肥后移,结合精准滴管施肥,在拔节孕穗期分次追肥。连续三年以上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酌情调减。
二、精细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1、播种技术。推广足墒适期半精量机械匀播技术,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2、适期晚播。小麦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8~18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20日以后,原则上11月10日前完成播种。播种时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及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等因素,做到在适播期内适时晚播,既利于出苗齐、出苗全、出苗好,又可以防病、防冬季旺长。旱地大力推广沟播技术,利于蓄水保墒,做到“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
3、合理播量。原则是分蘖力强的品种宜稀,分蘖力弱的品种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小麦适播期内,每亩播种量9~12公斤。在适播期内,播种量高产田或早播走下限,低产田或晚播走上限。整地质量差和晚播地块要适当加大播种量,每晚播3天增加0.5公斤,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
4、足墒匀播。播种时使用半精量播种机要做到足墒下种,保证下种均匀、无漏播,使出苗后达到行直,苗齐、全、匀、壮,杜绝疙瘩苗和缺苗断垄。
5、控制播深。播种深度以3 ~ 5厘米为宜。过浅易导致分蘖节过浅,冬季易受冻害;过深则出苗困难,苗弱蘖少、死苗断垄。播种后视墒情进行镇压,特别是秸秆还田和旋耕的地块。
6、优化种植模式。推广“宽窄行种植”“宽幅匀播”“小麦机械整地、施肥与播种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模式化种植”,既为小麦生产创造良好的田间环境,也为田间机械管理和收获提供便利。
三、强化冬前管理,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1、查苗补种。对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同一品种,且一般需在出苗后3天内补种结束。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
2、化学除草。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或春季麦苗返青到拔节前,杂草发生量大的麦田,要针对杂草类别选用除草剂进行化除。选择气温在10℃以上时的晴天中午、无风时进行,按照除草剂用量说明配制适宜浓度,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3、适时冬灌。11月下旬~12月上旬,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应浇灌封冻水,补充土壤水分,促进麦苗安全越冬。麦田浇水要在日平均温度3℃以上进行,在温度3~5℃时浇完正好,要做到小水细浇、浇透浇匀,避免大水冲刷麦根和田间积水。
4、严禁啃青。加强畜禽管理,坚决杜绝麦田啃青现象。
四、加强宣传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落实
一是继续开展好“偃师区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麦播期间,技术人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麦播动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把关键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二是抓好麦播技术培训宣传。采取召开现场会、开展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麦的技术水平。三是麦播期间,若遇阴雨连绵影响播种,要积极采取多种应变措施,确保小麦正常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四是树立抗灾减灾思想,早谋划、早着手、早准备,加强防范,确保麦播顺利进行,为夺取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技术咨询电话:67711669;6771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