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医疗卫生


“读懂”焦虑情绪

来源 : 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5-10-10     点击次数:623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对焦虑存在误解,将其视为心理疾病而恐慌,最终导致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事实上,焦虑是人类进化出的本能防御机制,只有正确认识它,才能与它和平共处

焦虑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焦虑是大脑对潜在威胁的预警信号,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样,能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正常焦虑具有3个特点。

有明确的诱因:比如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家人突发疾病等,焦虑的产生与具体事件直接相关。

强度与诱因匹配:面对小事的焦虑感较轻(如担心上班迟到),面对重大事件的焦虑感较重(如创业初期压力),情绪强度符合客观情况;

持续时间有限当引发焦虑的事件结束后,情绪会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性焦虑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预警系统故障,即使没有实际威胁,大脑也会持续发出紧张信号。具体表现为,焦虑没有明确的原因,或诱因与情绪强度严重不符(如因出门买瓶水而过度恐慌);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缓解;伴随明显的身体症状,如心悸、胸闷、手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因害怕社交而拒绝出门,因担心出错而无法正常工作。

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焦虑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生理基础、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理层面

1.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焦虑与大脑中的杏仁核密切相关。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枢,当它感知到潜在威胁就会向身体发出信号,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这些激素会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让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焦虑时会感到心慌、手抖的原因。

2.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员中患有焦虑症,患者出现焦虑相关问题的概率会较高。就像有人天生对花粉敏感一样,这类人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触发焦虑反应。

心理层面

1.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原因在于认知模式的差异。如面对工作失误,有人会认为这次没做好,下次改进就好,而有人会陷入我怎么这么没用,肯定要被开除了的负面联想。后者这种灾难化思维”“过度自我批判的认知模式,正是焦虑的重要推手。

2. 过往经历也会塑造对焦虑的反应。如果童年时期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如频繁搬家或经历过创伤事件,大脑会形成世界是危险的的认知;长大后,在面对类似场景时,即使没有实际危险,也会自动触发焦虑反应。

环境层面

1. 竞争压力:职场中的晋升竞争、教育领域的内卷、社交平台上他人的完美生活,都容易让人产生我不够好的焦虑感;

2. 信息过载:每天接触到的负面新闻(如灾难、疾病)、碎片化的信息轰炸,会让大脑持续处于警惕状态,难以放松;

3. 生活节奏过快: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削弱身体的抗压能力,让焦虑情绪更容易滋生。

如何与焦虑相处

面对焦虑,除了生活方式调整外,从根本上提高身体和心理的抗压能力,可以减少焦虑。

1. 规律作息:尽量在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保证七八个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加剧大脑的焦虑反应,就像手机电量不足时更容易卡顿一样。

2.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三四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适度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快乐激素,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3. 减少刺激源:控制刷手机的时间,尤其是避免睡前浏览负面新闻、焦虑类内容;学会断舍离,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和任务,避免过度忙碌导致的压力叠加。

4. 寻求支持:当焦虑感难以自行调节时,患者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