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隅,伊河、洛河贯穿全境,并在此交汇。偃师是客家文化的源头,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原经济区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近几年来,偃师文旅工作围绕全域化、一体化、特色化、精品化要求,按照项目引领、点线联动、全域发展的战略,主要涉及城乡融合旅游、文旅融合旅游、工业经济融合旅游。
一、城乡融合旅游
偃师村庄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农业特色产业、红色资源、自然山水资源和康养资源,且多个村庄所获称号众多,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偃师目前有家庭农场118家,专业合作社585家,通过引导可有效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是重要的乡村旅游产品支撑。
偃师区部分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相似度高,但也有部分乡镇特色农业突出,如伊洛街道银条、缑氏镇葡萄、顾县镇牧草和核桃等,可统筹发展形成片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偃师银条、偃师葡萄、偃师小麦作为偃师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范围涉及乡镇多,年产量大。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优质的农文旅融合性资源。
偃师民俗活动。偃师民俗资源丰富,有狮子舞、大鼓、旱船、推小车、高跷、拉犟驴等,可以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节庆活动需要进一步增加,成为引导客流的重要手段。民俗活动与演艺创意结合,成为乡村旅游的常态化文旅演艺产品。
二、文旅融合资源
偃师拥有自然山水资源、圣贤文化资源、遗址公园群资源、传统村落资源、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5处文物保护单位等文旅资源;“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古代最大城市—汉魏洛阳城、玄奘故里、中国少有的名人墓葬集群、华夏文明起源地、客家首次南迁始发地等6大核心名片。
自然山水资源。有首阳山森林公园、虎头山生态公园、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牛心山、黄金大草原、香炉峰景区、红石峡景区、中灵山、四道沟桃花林。现有自然山水未过度开发,保持着可贵的原生态特质,同时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是偃师发展具备“乡村、红色、户外运动、康养”等复合功能的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支撑。
圣贤文化资源。现有圣贤墓葬资源统计有23位,遍布全区。圣贤文化资源也是全域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公园群资源。偃师区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遗址群,其中包括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大运河遗址、汤泉沟遗址、春秋滑国故城遗址、刘国故城遗址、古轘辕关遗址、寨湾遗址、韩村遗址、宋陵采石场遗址、高崖遗址、陶花店遗址、石牛沟遗址、保庄遗址、盆窑遗址、郑窑遗址、灰咀遗址、程子沟遗址等约20处文化遗址。
三、工业经济融合资源
工业园区资源。偃师区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成立于2009年8月,主导产业为以三轮摩托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和以分子筛、金属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
民营企业资源。偃师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超过60%的税收、70%的GDP、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就业岗位。是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是偃师全域旅游必须呈现的资源,尤其是针纺、制鞋、三轮车等工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研学教育性。
传统优势企业资源。主要有电线电缆产业、耐火材料产业、石化管件产业、制鞋产业、针纺产业、能源电力产业。
偃师区是七朝古都,拥有三大都城遗址,是华夏文化的荟萃地、更是最早“国”家的起源地、在伊河、洛河交汇处,融合都城文化、伊洛河文明、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以“大湿地、大农业、小(精)文旅”为内容,以八大中心为支撑,打造世界级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引领区。